立秋
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
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
立秋后养生需特别注意
01 调理脾胃
经过夏季的消耗,脾胃功能可能有所减弱,需适当调养。
02 防燥润肺
秋燥渐起,容易损伤肺津,要注重滋阴润燥。
03 收敛神气
保持平和的心态,避免情绪波动过大,影响身心健康。
中医讲究顺应时节,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,以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。
立秋养生要做到“3不吃”
01 不吃瓜
民间素有“秋瓜坏肚”的说法。这里的“瓜”主要指西瓜、甜瓜等寒性瓜果。立秋后,虽然天气还比较炎热,但昼夜温差逐渐加大,人体的脾胃功能也相对较弱,寒性的瓜果大多性凉,食用过多容易损伤脾胃的阳气,导致脾胃虚寒,出现腹痛、腹泻、消化不良等症状。尤其是老人、儿童及脾胃虚弱者,更应注意少吃或不吃寒性瓜果。
02 不吃辛辣、生冷、油腻食物
立秋后,饮食应以清淡、温润为主。辛辣食物如辣椒等,具有较强的刺激性,容易助火伤阴,加重秋燥。生冷食物如冰淇淋、冷饮等,会损伤脾胃阳气,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。油腻食物如油炸食品、肥肉等,富含高脂肪和高热量,不易消化,增加肠胃负担。立秋后,人体的新陈代谢逐渐减缓,消化能力也有所下降。因此,应少吃辛辣、生冷、油腻食物,保持饮食的清淡和均衡,多吃一些滋阴润肺、健脾养胃的食物,如银耳、百合、山药等。
03 不吃隔夜饭菜
秋燥温度依然很高,常常在30度以上,高温下很容易滋生细菌,不能因为入秋了就放松警惕,每天吃不完的饭菜要及时下冰箱,凉拌菜吃不完要倒掉,如果发现食物有异味或者吃起来酸酸的,就别再吃了,以免引起腹泻。
立秋养生要做到“3不睡”
01 不睡湿发觉
立秋后,早晚温差逐渐增大,夜间气温相对较低。如果头发未干就睡觉,湿气容易通过头皮侵入人体,导致头痛、头晕、感冒等症状。而且,湿发睡觉还会影响头皮的血液循环,长期以往,可能会导致脱发、发质变差等问题。因此,睡前一定要确保头发吹干,保持头皮的干爽。
02 不睡过子时觉
中医认为,子时(晚上 11 点至凌晨 1 点)是胆经当令之时,此时人体的阳气开始生发。如果经常在子时还不睡觉,就会影响胆经的正常运行,导致胆汁分泌不畅,影响消化功能。长期熬夜还会损伤人体的阳气,降低免疫力,容易引发各种疾病。因此,立秋后应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,保证在子时之前入睡,保证 7 - 8 小时的充足睡眠,让身体得到充分休息和调养。
03 不睡情绪觉
带着不良情绪入睡,如愤怒、焦虑、抑郁等,会影响睡眠质量,导致多梦、易醒等问题。长期如此,还会对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,如引发神经衰弱、高血压等疾病。在睡前,应尽量调整好自己的情绪,保持心情平静、舒畅,可以通过听舒缓的音乐、阅读、冥想等方式放松身心,提高睡眠质量。
立秋养生要做到“3不做”
01 不剧烈运动
立秋后,人体的阳气开始收敛,不再适合进行过于剧烈的运动。剧烈运动容易导致大汗淋漓,耗气伤津,损伤阳气。建议选择一些较为温和的运动方式,如散步、太极拳、瑜伽等,既能锻炼身体,又不会过度消耗体力。运动应避开中午高温时段,选择在早晚较为凉爽的时候进行,运动的时间也不宜过长,以避免身体疲劳。
02 不盲目贴秋膘
民间有“贴秋膘”的习俗,认为立秋后应该多吃肉食来补充营养。然而,在现代社会,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,很多人在夏季已经摄入了过多的营养,立秋后如果盲目贴秋膘,容易导致肥胖、高血脂、高血压等疾病。因此,贴秋膘应因人而异,根据自己的体质和营养状况进行合理调整。对于体质虚弱、消瘦的人,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营养丰富的食物;而对于肥胖、三高人群,则应控制饮食,避免过度进补。
03 不忧心过度
秋季,万物开始凋零,容易让人触景生情,产生忧愁、焦虑的情绪。中医认为,情志不畅会影响气血运行,导致脏腑功能失调。因此,立秋后,要学会调节情绪,保持平和的心态,可以多参加一些户外活动,欣赏大自然的美景,或者与朋友聚会聊天,缓解压力,放松心情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